裴洪岗的一篇影响非常广泛的文章。这次是“坑娃三贴”之三伏贴。又激怒了很多人,又戳到了中医的痛处。但将它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说成坑娃却未免太过了!
现在谈谈自己的观点。
1.局部皮肤用药。于一定的部位上敷贴一定的药物,局部刺激,调节全身。这里,药物的作用途径有两条,一是被皮肤吸收了,从而发挥作用。裴先生看到了这一条,并以此来批驳三伏贴和脐贴。认为既然是皮肤吸收,既然只是外用药物,就应该一日两次或三次,并且象西药或内服中药一样,坚持一定的疗程。同时裴先生注意到了三伏贴所用的药物都是对皮肤刺激性很强的,甚至是有毒的外用药。因此,他说,长期运用肯定是有害的。我用三伏贴,但我认为其机理却不单纯是被皮肤吸收。三伏贴的机理应该是运用对皮肤刺激性非常强的药物促使其皮肤起泡、红疹或溃烂。你得承认它过敏了吧!过敏?它的实质是什么?你不会否认它是变态反应吧?变态反应的实质是免疫的异常增强!在疾病状态下当然不好。但人为主动的在局部运用它,却不见得不好。它对于免疫有缺陷的人却可能诱导出免疫反应的产生,从而有益于孩子,甚至是一生。我们种痘之后,或者预防接种之后不是也常常局部起泡?不是也常常发烧?告诉你吧!三伏贴的机理真犹如是种了一次非特异性的痘!因此,不需要天天用药,不需要象内服药一样用很长时间。古人认为,一年于最热的三伏和最冷三九运用两次就好。
当然,最热的三伏和最冷的三九贴,并非一定要在各自那三天里,并非一定要贴三次,当然更不是在“正午最热的时候,在太阳底下去贴了”(非常幼稚的观点!)。
有了空调,人为改变了室内温度,但改变不了季节,改变不了时空,更改变不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节律。
目前的问题是,贴多少时间,能不能促成局部反应,贴后疹、痒、起泡的度不好掌握。理想的状态是用药后红疹或搔痒即可,毕竟起泡令家长揪心。这正是未来我们应该加以研究的。
同时,一些单位和个人将三伏贴处方也弄成很多种,也强调辨证论治。我觉得,三伏贴的最大优势正是在于对皮肤的刺激。如果追求四平八稳,如果贴后皮肤不红、不痒、不起泡,那才是骗人!
2.冬病夏治。重视年节律,重视天人相应,理念肯定对的。其实,还有三九贴呢,即冬病也在冬治。现在一些中医将其神化, 过分吹嘘夸大其效应肯定是不对的。
3.经络的作用。三伏贴的作用机理,中医虽然运用穴位,可没有说是经络发挥作用!上次已经说过。我个人也认为经络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用于解释治疗的理论模型罢了。三伏贴的机理主要在皮部,即重点强调对局部皮肤的透析作用和诱导产生免疫作用而矣。
4.目前三伏贴和其它很多中医偏方验方都是个别经验,都拿不出临床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这是中医的弱点,正是我们应该改进的地方。比如小儿推拿,我们正与相关医院合作,争取能早一点取得客观数据。
一句话,三伏贴可能有一定的诱导人体产生类似种痘一样的免疫反应作用(这还只是我个人的猜想,也没有验证过)。其机理至今不明。将这一作用吹上了天肯定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