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疾病在儿童身上出现的比较多,儿童哮喘大多属于过敏体质,伴随的过敏性疾病非常多,比如湿疹、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等。其中,80%的哮喘儿童都会同时存在过敏性鼻炎。而抗哮喘药物多采用吸入治疗的方式,针对下呼吸道过敏更有效,但无法兼顾全身的过敏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家长会有一个误区,使用抗哮喘药物使用后,哮喘得到了控制,但皮肤过敏、鼻子过敏、眼结膜过敏无法控制,经常时有发生,误以为是抗哮喘药物造成的,认为是药物的副作用,其实是本身过敏问题的反复发作。
发生过敏问题后,除了积极寻找引起过敏的原因,以后尽可能进行规避之外,使用抗过敏药物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口服的抗过敏药物主要指抗组胺类药物,口服后吸收很快,能在15-30分钟内使过敏症状迅速得到改善,比较常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普通感冒时,治疗打喷嚏、流鼻涕效果较好。但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最常见的是嗜睡和乏力。
第二代抗组胺药,副作用很少,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
第三代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副作用更轻。
用了抗过敏药,仍须警惕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活性介质,而且其过程也极为复杂,受到如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但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止所有化学介质的释放。有时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等后,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因此,服用抗过敏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要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服药后,仔细观察过敏症状有无变化,一旦发现药物无效,甚至症状加重,立刻停药,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其他抗过敏药治疗。以后,须禁用曾引起过敏反应的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的“耐药性”
如果患者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会致药效下降,或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则说明即该药产生了“耐药性”。因此,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一般在服药三个月后,要换一种抗过敏药继续治疗。也可以采用中医药疗法,如中草药、针灸等配合治疗,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儿童哮喘疾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伤害,很多家长由于对儿童哮喘疾病的知识不了解,导致在生活中不能够及时的治疗以及预防,给孩子的身体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平时家长们要多了解儿童哮喘疾病的知识,积极的做好疾病的日常预防,在疾病发生时及时的诊治,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