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 | 冬病夏治正当时! 错过再等一年!

作者:和养道 2017-07-08阅读:3618次

你听说过“冬病夏治”吗?这可是老祖宗的大智慧,冬病夏治始于《黄帝内经》时代,是经典中医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春夏养阳”、“择时施治”在临床的具体运用。

在夏季三伏天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通过用温热药以扶助体内虚弱的阳气,并借助自然界隆盛的阳气,二者相合以化散体内留伏之寒邪,从而鼓舞阳气、增加抵抗力。

溯源“三伏贴”

冬病夏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春夏养阳;长夏胜冬”。这里的“长夏”就是指从“夏至--处暑”这段时间,正好和“三伏”时间重叠。

而明确提出三伏灸的是:清朝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记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

“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因此古代医学主要把三伏灸用于治疗跟“肺经”相关的病症,

现代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已将三伏灸用于治疗“虚寒”引起的病症,起得了很好的效果!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中医的独特疗法,是冬病夏治疗法中的主要方式。在三伏天将该帖敷贴于有效穴位,达到增强机体功能、有效预防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是三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庚日属金,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程度的以阳治寒,调整人体阴阳,使一些宿疾得以缓解和恢复,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同时,临床实践证实,有些冬病非常顽固,冬天治疗效果甚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贴”的成份及作用

1.白芥子、细辛、甘遂:

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

2.细辛:

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机率,也减轻过敏症状。

3.延胡索:

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4.姜汁:

具散寒止咳的效用。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了解到三伏贴能有效的预防冬季疾病,增强机体功能,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疾病的调理有着特殊的疗效。

现在伏天将至,要通过中医调理的市民越来越多,为顺应大家冬病夏治的需求,华泰文旅携手六源堂,采用六源堂中医专家研制的三伏贴在药物的配方、在药材的选择、药物浓度调配、辅料的熬制、贴敷的制作、治疗穴位的选择上,都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反复推敲、反复论证,努力做到了最好。

三伏贴贴敷时间:

在三伏天内,于身体特定穴位,直接贴敷。

预贴:2017年07月02日——2017年07月11日;

初伏:2017年07月12日——2017年07月21日;

中伏:2017年07月22日——2017年08月10日;

末伏:2017年08月11日——2017年08月20日;

加强:2017年08月21日——2017年08月30日。

某些种类可能需要在末伏后加强一次。

三伏贴贴敷期间注意事项:

1、慎用辛燥及发物食品,如辣椒、油炸食品、羊肉、狗肉、新鲜桂圆、荔枝等。

2、忌大量服用寒性食物,慎防感冒及腹泻。

3、慎食大量肥甘滋腻的食物。

4、避免受凉,贴敷后最好不要紧空调房间,以免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

5、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属于正常现象,可立即取下药贴、如出现红肿水泡,及时到医院处理,避免感染。

彩蛋来了!

三伏贴取穴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治疗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能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治喘穴:属经外奇穴的背部穴。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该穴有平定喘息的功效,故名为定喘。治喘穴位于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能止咳平喘,通宣理肺。对于治疗气喘发作,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推按“心俞穴”可以治疗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神经官能症等。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属膀胱经。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膏肓穴:每当形容一个人病无可治时,人们常会用到一个词:“病入膏肓”。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是中医一对重要的穴位。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配百劳主治虚劳。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