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故事翻拍的电影,像是一场声音影像的延伸阅读。
电影《最后的命》翻拍自知名芥川赏得奖短篇小说「泥土里的孩子」,故事描述一名日本男子,桂人,他在小学时曾与同伴,冴木,一起目击到了游民强奸女人的暴行、甚至被大人强迫参与羞辱女体,从此在心里留下了阴影。随着长大、桂人产生了有性需求的罪恶感,他不禁堕入自我厌恶的深渊。
然而好友冴木更为复杂,冴木不若桂人无法将性爱当作享受,反之,他常在心里幻想着强暴女性的快感,一次冴木忍不住强行压制女同学却被桂人当场逮到,羞愧罪恶之余他也从此迈向暴力性爱人生的无间地狱里去。
尽管桂人害怕与女人接触,但他却仍爱上了高中同学,香里。然而香里先与冴木相恋,桂人只能默默藏爱。多年以后,说不出香里究竟是受到冴木的性爱暴力影响、或是家里虎妈的高压管教,精神状况变差,于是住进了疗养院。
《最后的命》在女主角香里出现之后总让人不时联想起《挪威的森林》的直子,一缕受困于自己复杂思绪里的灵魂、无法自我控制。后来,香里的确是爱上了桂人、但却又无法被桂人所拯救,一如《挪威的森林》的直子。而男主角桂人就像《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彻,状似不断地漫步在城市街头巷弄之中、找寻着和自己玩着躲猫猫的女友,但实则是到处找不到自己那一颗飘忽无力着根的心。
你的人生经验将会彻底影响你的成人行为,但那或许还是取决于你自身的「选择」。桂人和冴木一起看见强暴现场,但一个变成对性爱戒慎恐惧之人「好人」、一个却变成对暴力之性食髓知味的「恶人」,两人同样都背负着童年沉重的阴暗经验,却还是各自长大成为两个形象大异之人。正如片头所提的马丁路德名言『对吾等而言最深刻的事物,往往藏在其相反表象之下,生在死里,义在罪里,强在弱里。 』任何灵魂的善恶爱欲,都在一体两面及其内外之中,无限翻转,但看他想以哪一个面向示人。
本片亦让人想到《共食家族》里那个执迷性爱暴力的父亲,是怎样地影响了儿子尴尬难熬的青春期,以及《再见溪谷》里头以SM互相喂养的性爱男女… 显见在日本高压社会当中,以性爱与暴力为宣泄之道的隐性病征特别多,大家最终以文学作为出口,根本是把最低俗的动物兽性升华成为高档文明的精神理解,这件事情本身奇怪至极,然却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见怪不怪。
喜欢犯罪心理学、以及对于自身内心挥之不去的S性倾向者(例如格雷先生),想都会是适合观赏《最后的命》的观众。重点是男主角柳乐优弥所演的电影本来就应该一看,他是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轻的影帝,外型酷似我们台湾演员蓝正龙+彭于晏,同样都有一双美得要死的眼睛,演技超级一流,把日本年轻男人承载高度压力与企图融入社会、符合社会期许的庸碌人生诠释得适切且有感,能把平凡的人物演得这么入骨,就是他演技功力的最佳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