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催眠那些事儿
有一样东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不是春夜的好雨,也不是冬夜的细雪,它是催眠。
催眠,从哪里来?奥地利的麦斯麦医生,以“动物磁力法”的心理暗示技术开创了催眠术治疗的先河。用磁铁棒来诱导病人进入意识恍惚状态。英国医生布雷德出版了《神经催眠术》,他将心理暗示技术正式定名为“催眠”。
催眠看起来就像睡着了,但催眠并不是睡眠。在催眠状态下脑电波为8~13Hz,而在深度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为0.4~4Hz,二者有生理上的区别。在轻中度的催眠状态下,受术者的肌肉放松,头脑甚至比清醒时还要醒觉敏锐。
面对同样的催眠师,受术者的敏感性也会大不相同。临床催眠实践证明,那些注意力集中、身体易于放松、感受性高、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容易进入催眠状态。而以下的人不能被完全催眠:6 岁以下的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部分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思维混乱,精力不够;智力缺陷者,即IQ < 70的人,无法理解催眠指导语;本身极端抗拒催眠的人。
催眠不是一种需要说出真相的魔术。受术者并没有完全丧失个人意志,他们仍然可以说谎,谎言也未必能在催眠状态中被检测出来。另外在催眠状态下,受术者依然有很好的自我保护与自我控制能力,他们不会从事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试图通过催眠了解他人内心秘密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何科学且优雅地进入催眠的世界?米尔顿·艾瑞克森,被誉为“现代医疗催眠之父”。他使催眠从“严肃学术殿堂中的‘跳梁小丑’”的角色中走出来,赢得它应有的地位。了解他的相关著作,可以帮助你姿势更为优雅地进入催眠的世界。催眠,就是让潜意识与意识之间互通声气,让自我展现出更多的面貌。当然,你永远无法催眠一个不愿被催眠的人。唯有两情相悦,才能叩响隐秘的内心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