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介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百度抑郁症吧吧主;山东高校心协联盟签约讲师;济南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山东普惠心理服务中心咨询师;恒大健康(济南)特邀咨询师。
首先说一下今天的题目,《伞下的彩虹》是这样一个意象:抑郁的人,可以说,ta的天空是风雨如晦,非常黑暗。但是我们可以用爱心为自己为患友撑起一把伞,在伞下看雨天,伞下是有彩虹的,闪烁的是我们爱心的颜色。而唯有真正的爱是疗愈抑郁的最根本的方法。所以我们把这个意象称为“伞下的彩虹”。
《伞下的彩虹》是一个系列课,今天我们讲其中的第一课,也是基础的一课——“抑郁的鉴别、帮助和预防”。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只讲其中的部分内容。感谢心心相医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广泛流传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全社会,各种各样对抑郁的误解。不仅仅是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也包括很多正在经受抑郁的患友,同样对抑郁有很多误解。
为什么要把这个内容作为《伞下的彩虹》系列课的第一课呢?就是因为,如果误解不澄清,基础不打好,那后面的治疗方法、解决方法都成为空中楼阁。
那我们就从这里入手,看看常见的对抑郁有哪些误解。
拜名人崔永元所赐,抑郁成了所有心理、精神疾病里面最有名的一个。站在治疗者的角度,甚至会觉得,它把其他很多心理、精神疾病的克服机会给挤占了。不管(患友的)疾病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最后可能都会被戴上一顶“抑郁的帽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抑郁反倒是知名度最高、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的。但是呢,即使这样,人们对抑郁仍然有很多误解。
比如说,有的人认为“抑郁是不是就治不好了”或者“我心情不好,是不是就抑郁了”或者有些人会指责抑郁患者,“你就是承受力太薄弱”……或者有人说“抑郁就是想多了”,或者“抑郁就是富贵病”,还有人说“抑郁要吃药”“一辈子离不开药”……
第一个误解:抑郁=抑郁症=抑郁障碍
这些都是需要澄清的误解。首先,我们来看看抑郁的严格定义,英文名是“depression”,这里就要区分,抑郁、抑郁症、抑郁障碍,三个字分别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概念。抑郁是以持续性的、强烈的、情绪低落体验为主的一组身心症状,既包括身体也包括心灵,是作为症状而存在的概念。就是说,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都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广泛存在的症状。由此引出抑郁障碍这个概念。但凡有这个症状的各种生理心理疾病,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是有抑郁障碍的。打一个比方,就像咳嗽、流鼻涕、发烧都是症状,这几种症状在很多疾病里,(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等)都是非常普遍的。
而抑郁症,则是一个特殊的重症精神类疾病的俗称。狭义上的抑郁症,是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俗称。
这说明,抑郁是症状,抑郁症是特定的疾病。举个例子,咳嗽是症状,肺结核是一种特定的重症疾病。我们都知道,肺结核会有咳嗽的症状,但是咳嗽不意味着就是肺结核了。如果我们把咳嗽的概念和肺结核的概念混淆了,并将对二者采取的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治疗措施、治疗经验混淆了,那将带来一场多大的公共卫生灾难。可是呢,我们在现实中见到的大部分的科普也好,经验也好,就很少去区分症状和病名。这就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呢,某人可能只做了一个SDS抑郁情绪的测试,也不管里面有什么失真的地方,心里就想:完了,60分以上了,我抑郁了。这中间差的实在是太远了。甚至于把一些重症抑郁症的治疗经验和看法套用在普通的抑郁情绪身上。或者,把简单的,在抑郁情绪中得到的经验中,套用到重症抑郁症的身上。这都是错误的做法。想要康复,首先应该辨析自己有抑郁症状还是重症抑郁症。
我说一个个人的经验,我观察过,所有搜索“抑郁”关键词的人取样的话,在1000个个案里,大约有970个处在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这一档次。在剩下的30个里,有10个比抑郁症还要严重,可能是重度的精神障碍伴有抑郁症。或者是双相。剩下的20个,才是抑郁性神经症、恶劣心境和抑郁症。
如果换成是搜索“抑郁症”关键词的人,可能重症抑郁症的比例要升高。如果再换到现实中精神卫生中心,那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升高。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实可以观测到,存在着大量的,甚至可以说在抑郁患者中占绝大多数的,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抑郁症状的人,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是格外值得关注和辨析的。
第二个误解:抑郁症永远治不好
接着我们来澄清第二个误解,这是很多患者的感受,也是很流行的一个看法:抑郁症是永远治不好的。对于这一点可以明确的说,不是。不管是抑郁症状也好,还是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抑郁症也好,都是可以治好的,而且可以再加一句理论上讲,每个人都可以治好。所差的是什么呢?是有足够的科学方法、足够正能量的注入。有的人可能会说,有些患者来来回回折腾了几十年,就是治不好,这怎么解释呢?也没有个专家给个统一说法嘛。
这是因为,抑郁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医学、心理学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如果想要按照研究普通疾病的方法,给所有抑郁患者来一个总的解释,来一个简单的能概括出来的,并且能套用在所有人身上的解释,那肯定没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独立的问题的因,那怎么能放进一个统一的框子里呢!至于说久治不愈的问题,首先一条,其实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得到正式的治疗。再有就是,即使进行了治疗,ta身边可能会有很多拖后腿的负能量。患者往前迈一步,家属可能给ta往后拽两步。那ta只会越来越糟不会越来越好。
这里要提一下。可能有的人会说:那我完蛋了,我生活中那么多负能量,看来我是没法好起来。不是的。正确的方法本身就是为了不过多的依赖外界环境,能够独立的战胜负能量而存在。所以认真寻找正确的方法,是一定可以好起来的。
就个体而言,理论上讲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所差别的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找到开锁的那一把钥匙。
第三个误解:抑郁和抑郁症是不可知的
伴随着“抑郁症是治不好的”,它背后是抑郁的不可知论。这是需要澄清的第三点。就是说,认为抑郁和抑郁症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神奇的东西,甚至都有一点儿崇拜了,认为是不可知的。这个观点用在全社会也说得过去,因为不可能给所有患者一个治疗的简单的总框架。但是对于每个具体的个体来说,都是可知的。
这里有的人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开头我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事伤心,可是后来我就不管为什么事情都难受了,这不就是不可知了吗。
其实,这是可以解释的。在现实治疗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应该说,抑郁往往是脱离了具体问题的,抑郁带来的低落的情绪不再局限于开头引发它的问题了。从开始的具体的创伤弥漫,这叫作泛化,它已经泛化到各处了。
正是因为这样,说明它是可知的。在治疗中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倒过来做,充分的挖掘和研究一个人的内心,知道抑郁的情绪来自于哪里,它的问题是什么,将这个问题从不可知推向可知。本身就有很大的疗愈作用。
这又引出下一个问题:抑郁是不是有生理的因素?确实,抑郁是有生理因素的。在“可知/不可知”这个问题的回答中,生理因素就占了很大的部分。比如说,产后抑郁、老年人脑卒中之后发生的抑郁,都是有强烈的生理原因的。从治疗的角度,认真吃药,在很多情形下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已经诊断为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发生了功能丧失时,或是伴有精神症状的时候,药物治疗确实是必须的。
另外,现实中很多药物会导致人抑郁的。比如有些人吃治糖尿病的药,一换药就抑郁,为什么呢?因为他一换药就会降低激素水平。尤其是长期服药的老病号,要注意这一点。
第四个误解:抑郁就是生理问题
既然说到抑郁是有生理因素,那是不是说,抑郁就是个生理疾病呢?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一些患者张口闭口就是:我的病怎么样!我怎么得了这个病!其实把抑郁类同于普通的生理疾病了,把抑郁当作了人生之外的一种东西、心灵之外的一种东西,当作一个不可研究、不可治的东西。这种思想不打破,可以说是休想好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误区,或者说是锁链。
抑郁确实跟生理有关,但是科学的说法,抑郁是一种心身疾病。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形下,既有心理原因,又有生理因素,可以说是连续心灵伤害后的生理结果。从功能修复的角度讲,患者已经抑郁到瘫在床上,或者已经到了说不出来话的程度了,ta的思想已经堵住了,思维空白,那一定是要药物治疗来修复生理结果的。但是从另一面看,这是连续伤害后的结果,不从根上改变那个连续伤害,也就不能根本的解决。
第五个误解:抑郁遗传就是生理层面的
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抑郁会不会遗传呢?确实在很多情形下,如果家中长辈,有神经症、有抑郁症,作为后代得病的概率特别高。甚至说,长辈出现神经症,后辈会更加重,可能出现精分等。
那是不是说抑郁一定会遗传呢?就我个人观点来说,不能绝对排除遗传,但是,我认为生理层面的遗传起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所谓的遗传,以及抑郁的“家族聚集”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一种后天的结果。比方说,一个家里爷爷有点问题,他就歪着教孩子他爸,他爸有问题,还会歪着教他的孩子。错误观念、行为方式反反复复流传,落在一个人上是精分,落在另一个人身上是神经症,落在另一个人身上就是抑郁。
举个有趣的例子, 在现实中我接触的个案里,遇到过一个家庭错误行为模式,能够一直追溯到民国,追溯到国军。在那个个案例里,这个人的祖父是国军,秉承了国军的光荣传统,就是“逃跑”。祖父就以他的“逃跑主义”、“抛弃主义",教育自己的后代子孙,并且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所以他的后代子孙的人生当中始终有一个主题:“要抛弃、要放弃”,因此在现实中反反复复受伤害。传递到孙子那一辈、重孙子那一辈,还是那样,被伤害得抑郁,伤害得鲜血淋漓。
第六个误解:抑郁患者是意志薄弱或丢人现眼
抑郁是伤害的结果。表面上看是“承受力低”等问题,但实际的问题是,背后有着更多的创伤。而创伤造成的伤害,我认为不是羞耻。就好像一个人出车祸受伤了以后,不是羞耻。所有抑郁的朋友,承受的是痛苦,不是羞耻,这些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包容、接纳,更应该得到认真的针对性的解决。 我相信每一个痛苦和伤害, 都应该被看到、被解决 。这个部分也是我们下一课的主题。
第七个误解:抑郁就是“想多了”
这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误解,很多人觉得:抑郁嘛, 整天想这想那、想东想西; 担忧这个、担忧那个。这不就是想多了么!
我要提一个明确的反对意见! 我坚信的认为,抑郁是想少了,而不是想多了!
为什么呢?抑郁患者的外在表现经常是:多想多虑、易激者;别人能承受的事,ta要多琢磨、多担心, 甚至会去纠结一些人生的终结问题 (这也是一个主要的症状)。
但是呢,恰恰是那些关键的东西。,就是在内心世界、人格结构中, 用于处理外部世界压力的东西 ,ta因为曾经的压力或障碍,没法去学。 比方说,一个反复担忧自己学业的孩子, 在如何正确看待学业的这个问题上, ta想的得少:ta光想ta考不好怎么办?看似想多了的背后,是想少了。许多需要想的问题,在过去的教育里,压根就没人提。我们咨询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就是来访者被问到某个问题,ta会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该怎么怎么样!因为在过去的生活里,这些东西是观念上的空白。
所以在治疗中,如果能找到观念上的空白点,找到一个来访者“从小压根就没有想过的事儿”,那可能就意味着一次小小的进步。来访者终于又被带到问题的面前,去触碰真正的问题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抑郁患者当中很常见的一个,就是经常去想终极问题,想活着有什么意义。这应该怎么回答呢?
我认为想这个问题, 其实是种假相,是对于终极问题的焦灼 。对于这个问题不需要直接去回答, 不需要和患者讨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呢? 面对终极问题是一件好事,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 ,要在每个人的人生中好好的去凭借现实体悟去得到。 但是在抑郁患者这里 ,思考终极问题 ,往往是因为, 他们现实中受到了痛苦的压抑,受到了阻碍,爱的流动被堵塞了,就会有无意义感 。
所以这个时候呢,可以问患者,是什么样的痛苦激发你问这样的问题呢? 现在自己生活中,有哪些让自己痛苦的事情呢? 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痛苦、解决压抑上, 可能等到解决痛苦、 解决压抑的工作做好了之后 ,关于终极问题,ta自然而然就放下了。 比如说,可能一个人因为反复的不得爱,而感到无意义感, 可能在解决核心痛苦问题之后, ta爱的流动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