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三位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人们对于“大众认知”的感受。
而实验结果发现,每个人在评估一项不确定的事情时,都会倾向于“大家都是我这么想的”。
斯坦福大学的三位教授,随机找来了40位学生。
他们询问受试者,是否愿意挂着一块写着“去Joe餐馆吃饭”的牌子(也有说挂的是‘忏悔’),在校园内散步30分钟,来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在接受询问的学生中,一半选择了愿意,一半选择了不愿意,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学生做出选择后,三位教授又继续问他们,那你觉得会有多少人愿意呢?
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在同一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学生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
平均下来,那些愿意的人,认为会有62%的人和他们一样,会同意。
而那些不愿意的人,认为会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和他们一样,会不同意。
也就是说,所有人都认为,大多数人都会做出和自己一样的选择。
米尔格伦实验1961年,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在权威的要求下去“杀人”。
而大多数的普通人,在面对“权威”的要求时,会不自觉地选择服从。……无论那个要求,是否违背良心,是否会对无辜人士造成一生的影响,是否会伤害到他人,甚至,下手杀人。
当时,部分二战期间翻下累累恶行的纳粹士兵被判决,而他们的辩解,大多是:“我们只是服从上级命令而已。”
为了探究这些服从者的心理,他募集了各个年龄、学历的受试者,要求受试者扮演老师,并对“隔壁扮演学生的其它受试者”进行考试。
而一旦“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将会对学生施以电击,并逐渐提高电压。
实验开始后,“隔壁扮演学生的受试者”会随着电压升高而发出嘟囔、痛叫,尖叫着要退出实验。
在电压超过330V的致死电压时,“隔壁学生”将不会再有任何声响传来。
如果受试者迟疑,那么在一旁的“权威人士”会继续劝导他,告诉他不必为实验负任何责任,告诉他“你必须继续,没有任何选择”。
一旦受试者质疑超过4次,他将可以停止实验,否则,需要到达450V重复点击3次后,才可以自然停止。
米尔格伦本来预计,只有1%的人会持续到实验结束。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没有任何人在300V以前停止电击,甚至有65%的受试者,一直持续到450v,实验自然结束……
大多数人的选择,让人,心生寒意……
Facebook实验2012年,Facebook对用户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实验。他们改变了时间线,优先为用户呈现某一种情绪的条文,或者积极快乐,或者消极沮丧。
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用户,都会被社交网络上的情绪感染,被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影响。
Facebook在实验中,操控了大约69万人的主页时间线。
他们通过分析内容,将每一条FB条文判定为积极或者消极,然后有意识的让每个受试用户集中收到一类的条文。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被选中受试者,那么你打开FB时,也许会发现每一个朋友,都喜气洋洋的分享着他们的幸福,或者发现所有的朋友都在抱怨着生活中沮丧的事情。
他们收集了受试者当天发表的条文,并进行同样的情绪分析。
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受试者,都会被“情绪传染”,也因此感到快乐/沮丧。
虽然这个实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很多人指责Facebook不应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实验。
但,这是第一个社交网络会形成大规模情绪传染的证据,证明每个人都会被线上情绪所影响…
充烟房间实验1968年,心理学家Bibb Latane和John M. Darley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查看人们被“大众”的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如果在场其他人都视而不见,大多数人也会迟疑、甚至完全没有反应。
大众的无动于衷,会让每一个人在面对紧急情况时,都拥有虚假的安全感。
也许偶尔有一些紧急情况,比如路边有人摔倒、出车祸,而所有路过的人,都没有报警……
有的人说,也许只是当场的人太冷漠了,如果我在,一定不会这样。
但是,这个实验结果,却并不是这么说的……
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组人一个人待在房间内填写问卷,而房内渐渐传来了烧焦的烟味……
几乎75%的人选择立刻站起来去向实验人员报告这一情况,平均报告时间,仅仅为两分钟。
但在另一个组里,每个房间里都有三个人填写问卷:一个受试者与另外两个实验人员。
而这一次,在烟味渐渐传来时,两个实验人员却都选择了无动于衷。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次,最终只有10%的人选择报告情况……
有90%的人,在被烟熏得两眼流泪,不得不用手挥舞着扇动的时候,依然没有站起来去报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