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奎令:特大喜讯!焦虑症不神秘,内因心理学帮您把面纱揭开

作者:内因心理学 2017-12-20阅读:3464次

管奎令:特大喜讯!焦虑症不神秘,内因心理学帮您把面纱揭开

管奎令:特大喜讯!焦虑症不神秘,内因心理学帮您把面纱揭开

内因心理学创始人管奎令

焦虑,现代人一种复杂的负性情感体验,虑是从负面思考,焦是思考不清楚。焦虑具体是指,从负面在内心回避一些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从而从正面得到自己喜欢或想要的东西,其中的道道或达成路径却又弄不明白,凶险依然排除不掉,美好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也就是说,被自己这种情欲支配或左右着,却又找不到解决方案,近而使自己处在极度的迷茫并紧张状态,就是焦虑。一句话,焦虑就是既想不明白,也执行不下去。

管奎令:特大喜讯!焦虑症不神秘,内因心理学帮您把面纱揭开

焦虑者

与恐惧有具体反应对象不同的是,焦虑被西方心理学界定为没有具体反应对象的恐惧,其实不然,焦虑是有具体反应对象的,内因心理学研究发现,所有的情绪的反应对象都是事情的发展趋势,情绪是对事情发展趋势的预估、体验和反馈,焦虑反应对象是事情的发展趋势中的利害,利害是由遇和欲组成,遇是指所遇到的情况,或者说是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欲是参历者自身的内行为倾向,是内在行为诉求或目标。利害是将来可能出现的价值或存在,即利害是没有发生的得失,得失是已经发生的利害,所以抑郁针对过去的价值做反应,焦虑针对未来的价值做反应。

其实,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因此,追逐利益,躲避危害是人之常情。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其合理的区间就会导致问题的产生,处在合理区间的是常人的焦虑,西方心理学称之为现实性焦虑,超出了合理范围的则是神经性焦虑,西方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焦虑,那么常人的焦虑和神经性焦虑的区别或界线有何不同呢?内因心理学创始人管奎令认为这个度就表现在模式的不同上,常人的焦虑模式是趋利避害,而神经性焦虑模式是期利避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期利避害和趋利避害到底有何异同吧!

期利避害与趋利避害的相同之处都是对利害做选择和控制,两者的选择方向是相似的,前者比较极端和固执,后者比较柔软和策略,控制方式却大相径庭:一是趋势避害活在当下,当下可控,期利避害活在将来,将来不可控;二量期利避害活在想像里,用想像去有所作为,趋利避害活在行动中,采取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目标;三是趋利避害活在忘我,专心研究理事或机制,期利避害活在小我,只关注对自己有利或有害的可能;四是期利避害以欲为中心,是以欲忘道的小人活法,趋利避害以道为中心,是以道制欲的君子活法;五是趋利避害最后会合势,可能实现,期利避害最终却散势,无法达成;六是趋利避害即使无法实现也无所谓,参与本身就是成功,期利避害无法达成,就被理解成失败;七是趋利避害引起的焦虑是暂时性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化解,期利避害引起的焦虑是长期的,且可能形成神经性的反射弧。

世界是一个整体,它原本是没有利害之分地存在着,加入了个体参历者不同的好恶观和价值取舍倾向,它才有利害两个方面的属性。任何事情都有利害的两面属性,既有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惯常情况下,不能将其择得太清楚,也就是说,利害是不因我们个人的喜好而存在着的,试图将其中一面剔除,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贪婪的一相情愿的盲目诉求。除了利害之外,两害和两利,也需要叁历者去权衡,去取舍。而有些人却不愿意承认上述现实,他们只愿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不愿意承受对自己有害的,在其内心,形成了一种欲行悖论——侥思,用侥思来表达焦虑状态,更为恰当、更准确。侥思的真正目标是唯利是图或微害是避,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达到的方法是想像,而不是行动,因此是悖论,侥思是永远不会起作用,起建设性的正作用,只会不起作用,起破坏性的反作用。真正智者的选择则是利害两忘,利害两忘才能真正实现趋利避害,犹如老子所说,后其身则身先,外其身则身存。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放在后面,才有可能被别人排到前面去,把自己放在外面,才有可能活下来,且有可能活得更好。焦虑者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微害是避上,因此是一种痴者的选择,不是天性智力低下或有缺陷,而是因为极度地迷恋利害才变傻滴。

可见,焦虑通过期待和回避的选择,进行着焦虑情绪量变的积累,通过情欲过当,又胆小怕事,起侥思作用进行着罔效的控制,问题得不到解决,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控制,长期在同一问题上,重复地做无用功,事与愿违,处在这种死循环之中,这样就完成性质的突变,导致焦虑征候和焦虑症的生成。参历者可以选择和控制的因素上,在互动或交互作用中无效,是焦虑生成的内因,西方心理学所说环境因素只是外因,生物因素即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紊乱是焦虑之后的躯体反馈,它不是原因,只是结果,心理因素如过往的认知偏离,会谬引行为即选择和控制模式,认知是行为对道进行察悟,有效或无效的结果,并非焦虑情绪发生的原因,认知和情绪作为心理的两个方面的内涵,都是行为及其出发之后所起不同作用的结果,况且情绪发生在前,认知察悟在后,而选择和控制的行为模式与当下事情发展趋势能否适配,决定是成事或者败事,败事或问题得不到解决才是决定焦虑及其症状生成的主因。

那么,焦虑,焦虑征候和焦虑症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管奎令:特大喜讯!焦虑症不神秘,内因心理学帮您把面纱揭开

焦虑状态

1、惊恐发作   

这是一类急性发作的强烈焦虑.   

会突然感到危机或威胁即将来临或死亡迫在眉睫,体验到强烈的恐惧,并产生立即逃离的冲动;同时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如心悸、出汗、震颤、或摇晃、呼吸困难或窒息感、堵塞感、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胃不适、头昏或感到头重脚轻、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害怕失去控制或会“发疯”、濒死感、感觉异常,以及寒战或发热。   

常见于惊恐障碍或各种恐怖症。   

2、无名焦虑或浮游性焦虑   

是一类没有原因的不限于特殊场景的广泛而持久的焦虑。   

个体预感到存在迫在眉睫,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险,但是又说不清楚危险来自哪里;同时,个体又怀疑自己是否有应对这种即将来临的危险的能力。   

出现警觉性增高,运动性不安和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窒息感、胸部堵塞感或不适、恶心或胃部不适、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震颤等。   

此类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特征。   

3、预期焦虑   

焦虑障碍患者预期再次面临害怕的场合或情境时出现的焦虑,例如:惊恐障碍患者对惊恐再次发作的担心,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即将来临的社交场合的担心。

4、忧虑性期待  

由患者过分担心自己或亲友会发生不幸的事情或会发生非现实威胁引起。   

例如担心子女出门会发生诸如车祸的意外。   

他们常常有恐慌的预感,整日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其焦虑的程度与现实或诱发焦虑的事件本身的程度很不相称。   

5、临场焦虑   

它与执行一项任务有关,完成该项任务越没有把握,焦虑也可能越大。考试前出现的焦虑属此类。临场焦虑特别见于性功能障碍者,   

6、分离焦虑   

是儿童对父母分离的一种反应,通常出现哭叫易激怒和其他痛苦象征。大多数人认为只是儿童试图对强加给他的改变作出的一种调整反应。分离焦虑见于儿童的分离焦虑障碍。

原因

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焦虑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上述六条有关焦虑症状的文字源自互动百科)

管奎令:特大喜讯!焦虑症不神秘,内因心理学帮您把面纱揭开

焦虑是你们成人的蒙昧

焦虑和焦虑症对人们带来的最大的痛苦是入睡困难,要解决失眠障碍,管用的方法是管理好焦虑情绪,如何减少焦虑,治疗焦虑症,内因心理学的整体解决方案是:

通是解决焦虑征候的基础:焦虑本质上是不通,不通先是想不明白,然后是欲不可行,能力达不到欲的要求,还有方法与遇到的情况不搭。无欲则刚,放下不可行的欲求,同时去培养能力或调整方法,方能行得通,行得通为通提供了可能。通不仅需要让外部的信息和模式能够顺利地内化进来,更需要将自己的意志外化出去,能力能够满足欲的要求,方法能够适配所遇情况的要求,是意志能够外化出去的必要条件。

处理好行动和思虑的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思虑在解决问题中必不可少,经历过后不去思虑总结,就不会有收获,缺少了行动的思虑又会很危险,放下思虑去行动是解决焦虑的关键,因为焦虑者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思虑的,他们因为过度在乎结果,就提前去预防危险的发生,采用了一种想像而不是行动的方式去作为,达成控制,最后通过臆断而不是实证的方式下了结论,这样就被自己想像的凶险吓得惊恐发作。犹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凡事先学会融入再放手:焦虑者的选择是期待和回避可能出现的利害,期待和回避是一种非常消极且对于问题解决,起破坏性反作用的选择,可能出现的利害是未然的,尚未发生,去提前控制它,必然做无用功,因此放下对利害的贪婪,是合理安排欲、行、道和势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即化自己行为结构的起点,因此,凡事先融入,多参与,在参历中去钻研门道,对结果放手,不控制反而是最好的控制,当结果已经发生且无法更改,就要什么后果都能承受,此时你已经是一个旁观者,或见证人啦。

模仿学习他人可行性经验:在具体的事情上,自己不懂,想不明白,就会去模仿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和长处,尤其是圣人的大道,同时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自己的路在哪,然后想想怎么走,坚定地执行下去。焦虑者本质是想不明白,想不明白是因为被自己的情欲捆住了手脚,放下情欲,人才能够回归理性,从理性的视角去研究事情的固有门道,才能够真正有所发现,开悟只会发生在放下小我,回归忘我的时候。

任何情况都要敢做敢当:担忧是焦虑的重要内容,之所以担忧因为不想承担后果和责任,它和恐惧一样,都是因为不敢当而不敢做。所以,承担自己选择的所有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也做好躺枪的心理准备,在世不仅需要敢做敢当,軂枪也需要担当,风险本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使用得当甚至也可以是一种资源,如果你不是把自己的情欲看得过重的话,从当局者到旁观者,就是开悟的起点,承受得起委屈,才能够海纳百川。

从做人上学会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已经为我们指出了,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路径是为而不争。内因心理学创始人管奎令,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并扩充出来不健康的活法,即为而必争,生产敌意和抑郁,不为而争,生产焦虑和恐惧。因此,焦虑是在处理为和争关系上出现了结构上偏离的结果,为而不争是最好的平衡欲与道之间关系的解决方案,这涉及重构或者是优化行为结构的话题。

重构或者优化行为结构:《礼记》上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君子和小人是健康和不健康活法的两极,快乐和幸福是君子的活法带来的,烦恼和障碍是由小人的活法影响的。君子和小人是不同的活法,不同的行为结构。管奎令的内因心理学,在上述儒家经典论点的基础上,总结出来问题形成的行为结构是以欲忘道散势,问题解决的行为结构是以道制欲合势,在此因为篇幅原因不再详谈。总之,焦虑者将自己的行为结构升级成为君子式的活法,达成对利害的解决,是减少和去除焦虑的按钮。

至于具体的解决方案,则需要根据您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不同的侧重点和急所,在了解和掌握了您的现状之后,方能给出详细的操作层面的办法。

管奎令:特大喜讯!焦虑症不神秘,内因心理学帮您把面纱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