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身心健康呼唤“心灵捕手”

作者:健康报新闻频道 2018-03-14阅读:5538次

“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国家必将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立虹第一眼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文字时,就用笔标了出来。跟蒋立虹心情相仿的代表、委员还有很多,“心理健康”成为他们口中的高频词。而患者、未成年人、医务人员等也希望像电影里一样能有“心灵捕手”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健康。

麻风休养员结婚了

最近,浙江省德清县麻风村一位女麻风休养员结婚了,新郎官来自该省义乌市麻风村。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护理部副主任兼上柏住院部护士长潘美儿说:“如果发现哪位休养员有这种感情,我们就积极撮合。”

“他们身体上的疾病早已治愈,从‘麻风病人’变成‘麻风休养员’,目前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灵呵护和生活照顾,让他们过上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潘美儿说。如何让麻风休养员勇敢面对社会,同时让社会接纳他们,潘美儿做了很多像“红娘”一样的事儿。她积极研究麻风病病人心理,在国内麻风病权威杂志上发表心理研究文章;她的两位同事还考取了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杭州医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学生每年都来暑期实践,为病人服务。也正是因为潘美儿等人身心兼顾的照料,“八九十岁的麻风休养员看起来就像六十几岁,年轻了”。

“没有更好治疗方案的患者,走过生命最后一段路程十分辛苦,而且压力巨大,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是肿瘤外科医生,每年要做上千例手术,目睹了很多“无能为力”。他认为,晚期肿瘤目前在医学上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要建立安宁疗护中心,让病人有尊严、有家人陪伴、没有疼痛的走完人生。

警惕表面的风平浪静

普通人的心理问题更难发现。“不愿意说、不敢说是大部分人的心理,很多人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觉得特别‘丢脸’。”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说,中国要高速、高质发展,国民没有健康、强大的心理是不行的。

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尤其应受到关注。“仔细分析犯罪分子的成长史,很多人很早就有心理问题了。”毕宏生说。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有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鼎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馨表示。“但很多人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有些家长根本不知道。农村留守孩子尤其容易成为心理孤儿。”王馨强调,我国现有3亿多未成年人,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事关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高度重视,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

“社会转型期,有各种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医科大学王砚蒙副教授表示,国家应该从主流文化层面引导大家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加强精神科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来满足心理服务的巨大市场。

医生更需要关心

在很多代表和委员看来,医生对心理疏导的需求程度可能远远大于普通人。

“很多病人就是在向医生‘倒垃圾’,诉说心理问题,如果医生自己心理不够强大,肯定会崩溃。”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院院长李甦雁说。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表示,高风险、高压力,加上不时出现的紧张医患关系,让不少医务人员感到身心俱疲,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衰竭和成就感缺乏。全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85%的医护人员承认存在明显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健康的医生才能守护健康的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说,大量医务人员健康长期被透支,每周劳动时长远超40个小时,不仅严重影响医务人员健康,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李甦雁认为,医疗机构应有专门的心理疏导师,定期对医生进行心理干预,把医生心里的“垃圾”去掉。肖苒建议,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在医疗机构的落实,严格实施医务人员强制休息和休假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理的劳动安排,更好地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健康。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刘志勇 本报记者 李琳

编辑/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