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做完艾灸后就会出现皮肤瘙痒,有些甚至红肿,出水泡。出现这些症状后,就会疑虑到底还要不要继续艾灸呢?这是不是艾灸后遗症呢?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艾灸后皮肤痒的原因。
艾灸后皮肤出现疹子,并且瘙痒难忍、心烦气闷等症状,在中医学角度来说都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例如荨麻疹是脾虚之后湿邪堆积无力运化,与肝火化风之风邪狼狈为奸,行入血液,发作时不定位成片发作……其他所有西医说各种不同症状的皮疹、斑疹、丘疹、带状疱疹……都是湿邪为主的风邪、寒邪团伙,流窜搞破坏导致各种皮肤病。
艾灸之后,艾灸之阳气的渗透作用,由于肝、脾、肾之阳气得到有效补充和恢复,功能加强,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强。与病邪有了抗争的势力,使得病邪被赶出内脏、血液、和其他组织器官而走入皮肤,正在排出的时候,皮肤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症状的疹子,这就是中医的排毒、排病反应。
类似西医所说的皮疹,有的瘙痒难忍,有的疼痛难受,有的流黄水,有的干燥起皮……越是瘙痒,说明毒气越重越深,对内脏、血液、器官损害越严重。病邪能深入到这种地步,也可以判断病邪进入已久,可称之为“年深固疾”之病。而往往此类患者还比较急躁,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给艾灸一段时间,给身体排毒一段时间,着急不得。
皮肤作用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体内有任何病邪,人体自己先要通过皮肤排出,能排到皮肤的毒素,看着多么可怕,那已经是没有威胁了。中医讲:“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先受制于内而后发于外”。只要能发出来,此病一定能痊愈,这就要看患者能否给病邪排出的机会。能否坚持到病邪完全排出。
现代医学认为“皮肤是一种心理器官”,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更易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皮肤病。但现代医学的理解角度和中医不同,它从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等,来理解心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的变化。
而中医有“心肾相交”的说法,心在五行学说之中,属火,火中之阳下降至肾,便能温养肾阳;而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关怀,把自己过盛的东西,传递给对方,恰恰平衡了对方的不足。
也就是说,阳气,尽管先天藏于肾脏,后天也由此生成和升发,但是肾阳的本原,却来自于“心”,当然不是解剖学里的心脏,而是中医所说的“藏神”的心。就好比地球的温暖,其实是来自天上太阳的恩赐。
其实不说火,就说冬天,在外面被冻得凉凉的皮肤,回到家里,在换衣服时,皮肤裸露在暖气中,许多人就会出现“痒”的感觉,很轻微,随着体温的上升,痒也慢慢散去。
正因为冬天太阳不那么热情了,地面的阳气也开始准备封藏,地面一片萧条,能量大部分回归地下,为第二年生发新的生命储备力量。大地寒冷,人也开始觉得冷,毛孔尽量闭合,避免寒气进入身体。与此同时,新陈代谢也变慢了,患有皮肤病的人感觉冬天病情加重,其实不是病情加重,而是皮肤没有阳气的支持,体内多余的湿热代谢不出去,才会觉得更痒。
夜晚也一样。夜晚相当一天之中的冬天,阳气也要潜藏起来。所以有些病人晚上会觉得更痒。中医认为,睡眠是养阳的最好办法。我们多留意会发现,睡眠好的人,相对显得年轻有活力,皮肤也往往不会出现大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的人,“挠”肯定不是很好的办法。首先,这种病如果发作得不剧烈,常常表现为在冷热空气交换的时候,感觉到痒,“挠”的时候出现红道,并且有些凸起,那么你要注意了,你是不是得了慢性荨麻疹。
不管是不是荨麻疹,都建议那些经常觉得痒,或挠之出现明显痕迹,及长湿疹的人,平时多用艾灸关元、肾俞、足三里穴,长期坚持。尤其到了夏天,最热的三伏季节,常灸,再配合吃一些藿香正气水。艾灸最善补益阳气,藿香正气可以祛湿。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不要吃、喝冰冷的东西,出汗了,不要吹空调,用冷、用风把它收回去,出汗其实是排解湿气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