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阳生
艾灸正当时
进入冬至节气后,
我国许多地方,
过去都有 “艾灸” 的习俗。
明代名医李梴《医学入门》曰: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
它以艾叶为主要材料,
点燃后直接或间接
灸灼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
以达到温经散寒,
行气血通经络的功效。
古称“灸焫”,
因用的是艾叶,
故又称为 “艾灸”。
艾,又名艾叶,艾草,艾蒿,
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本草从新》中说: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
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
逐寒湿,暖子宫……
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所以,古人又称艾叶为 “医草”。
艾叶揉之常成棉絮状,
晒干捣碎即可得艾绒,
制成艾炷、艾条以灸疗。
晒干后的艾绒很容易燃烧,
且不易熄灭,
其中又以陈年艾绒为最佳,
它燃烧缓慢、灸火温而不燥,
对体表的渗透力也较新艾强。
所以,懂得灸疗的人
通常都会选择陈年的艾绒。
过去,每年端午节时,
家家户户都会将头一年
悬于门上的艾叶取下,
制成艾绒,以备灸时所需,
尤其是在“一阳始生”的冬至节气,
艾灸能起到温阳补气的作用。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
“一切阳气不足,
经脉下陷及虚寒性疾病,
皆可灸法。”
艾灸,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它的灸法也多种多样。
它与针疗配合,
便是我们熟知的 “针灸” 疗法。
从古代的“炷如麦大”的麦粒灸,
到宋代的多种隔物灸,
再到14世纪加入其他药物的艾卷灸,
直至现今的多种温灸器灸...
它都离不开艾叶 “温通” 之火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