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说|春分,平分了大地昼夜;艾灸,平衡了身体阴阳

作者:往后的日子 2018-04-25阅读:5926次

春分,自然界变化的表现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短,《春秋繁露》则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是春分的最大特点。这样“阴阳相半的”日子每年有两个,一是春分,一是秋分,所以有谚语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今日,刚好春分。

24节气灸是在特定时令节气进行温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致宜”的防治思想。

春分艾灸,疏肝理气,健脾暖胃,补气益血


春分灸——健脾暖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乍暖还寒,加之春季所对应的肝木之气生发太过,极易出现畏寒、胃胀、胃痛、腹胀、腹泻等脾胃病。春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应着“五体”中的“筋”。春天易伤肝,而干主筋脉失于濡养,产生颈肩腰腿疼痛、风湿、类风湿等等。在春分前后施行助阳祛寒节气灸,可以健脾暖胃,柔肝伸筋。推荐穴位:大椎、脾腧、足三里、中脘等。

春分灸——疏肝理气

春天气主生发,肝气易升、易动、肝气、肝阳耗用较大,人们也更容易急躁或焦虑,出现情绪波动,有些人则表现为失眠和头痛,阳损及阴、肝阴内耗,还会有头晕、眼睛酸涩、腰膝酸软。此时尽量把心态放平和,以便肝气调大,在加强自身调摄的前提下,配合中医节气灸,可以更好的疏肝理气,滋阴养血。推荐穴位:檀中、太冲、三阴交、太溪、肝俞等。

艾草足浴——补气益血

配合节气灸,可以适当用艾草足浴包祛除寒气。我国自古就有春季用艾来去除外邪,治病强身的养生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我国民间将艾叶剪成虎形佩戴身上,素有“艾虎辟群邪”、“天师骑艾虎”的说法。春季用艾草泡脚,可预防感冒及多种过敏性疾病,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很多时候也想来个节气灸,但是不知道选什么穴位,还是要介绍一下的,春分艾灸取穴:大椎穴、肝俞穴,三阴交,足三里,神阙穴、中脘穴、关元穴、曲池穴,你们知道的,小谷一直都是会附上详细的穴位图和取穴方法。

大椎穴:


大椎穴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取穴原理: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艾灸大椎能益气壮阳,防治风寒之功效。

肝俞穴


肝俞穴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

取穴原理:中医认为,肝主目,肝俞穴有滋养肝血、明目的作用。

三阴交:



三阴交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个手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

取穴原理: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可健脾益血,也可调肝补肾。

足三里:


足三里

取穴方法: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取穴原理: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功效

神阙穴:


神阙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于脐窝中点取穴

取穴原理:神阙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也是人体最为隐秘最为关键的要害穴位。艾灸神阙穴,能够温补脾肾、健脾益胃、宁心安神、祛风除湿、调和气血,还能够为肝提供持久的动力。

中脘穴:


中脘穴

取穴原理:去湿和健脾胃是分不开的。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艾灸中脘穴是可以健脾胃的,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胃燥脾湿相互协调,饮食才能消化。艾灸中腕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关元穴:


关元穴

取穴方法: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取穴原理:关元穴是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位于任脉上,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艾灸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调节回阳的作用。

曲池穴:


曲池穴

取穴方法: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取穴原理:曲池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艾灸曲池穴有抒压,解除疲劳,疏风清热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