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走出去③:中国针灸成世界上最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

作者:中国传统医学 2018-01-31阅读:5651次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李佳霖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4个会员团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亦拥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257个国际团体会员,146个专业委员会和13个产业发展(合作)委员会。

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去年开展的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近50%。可以说,中医药已经走向世界传统医学的舞台中央,中医药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已被全球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针灸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国际话语权、处于领先地位并有望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的学科领域之一。针灸疗法因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且医疗费用经济,极少有毒副作用,是被世界各国率先接受的传统医学方法。我国为针灸的学术研究和应用设定好目标和发展路径,以针灸为突破口带动中医药“走出去”。

针灸成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

2017年8月24日,在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关怀团为旅欧华侨华人义诊活动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黄石玺将其30多年的经验与技术带到布达佩斯,在现场为60多位患者进行火针治疗,运用针罐疗法,让欧洲各国中医师们领略了中医药的神奇魅力。“火针疗法最适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瘫、慢性鼻炎等,并且对急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带状疱疹等急性病也有‘针到痛减’和‘针到病除’的特殊疗效。”黄石玺说。

而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于2011年在国内率先成立的“卵巢早衰专病门诊”,是国内第一家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卵巢早衰的专病门诊,创建人是该院主任医师房繄恭。通过把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房繄恭创新出独具特色的“调经促孕十三针”,在卵巢早衰、不孕等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门诊成立6年来,日门诊量达100人左右,最高可达150人,还吸引众多国内外学生前来学习进修。

目前,亚洲、南美洲所有国家均已应用针灸,欧洲、非洲针灸应用国家分别占比98%和93%。截至2017年1月底,世界范围内有38万余名针灸工作者,接受过中医药、针灸、推拿或气功治疗的人数已达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除中国外,其他国家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10万多家。针灸的中外传承基地共有6家,涵盖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针灸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介绍说。他至今记得多年前去芬兰教学时对学生们说,“想要学习火针的使用,必须自己先体验”,想不到的是,“每个人都伸出胳膊让我扎针”。

为振兴中医药,擦亮针灸这块“金字招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自2010年以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30余次“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先后走进意大利、毛里求斯、波兰、荷兰等地,通过学术交流、文化展览、专家义诊以及科普讲堂等多种形式向沿线针灸从业人员推广介绍中医针灸。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亦先后在捷克、马耳他、摩洛哥等国建立海外中医中心,设立美国第一家中医孔子学院,今年又试运行美国中医中心,启动毛里求斯中医中心。特别是与马耳他大学合作举办的马耳他中医中心,不仅已顺利开展中医临床服务,所举办的“中医针灸与文化”硕士项目首届学生也已经毕业。“五年来,累计派出逾860名学生赴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交流学习,旨在推进全球化视野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说。

“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医‘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应充分挖掘展现针灸‘治未病’的优势,在治未病占据主导地位、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康复疾病中发挥核心作用,还要推进针灸服务模式的转变,构建‘一针、二灸、三吃药’的医疗服务模式。”刘保延指出。

标准化建设卓有成效

随着中医药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如何科学、规范、有效地使用中医药引起全球业内专家的关注。2009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正式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秘书处工作。ISO/TC 249在ISO日内瓦总部的领导下,通过TC 249秘书处开展具体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截至2017年11月,ISO/TC 249已正式独立发布2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包括一次性无菌使用针灸针、亚洲人参种子种苗、中药重金属检测方法、中药煎煮设备、艾灸器具以及中药编码系统,实现了ISO领域中医药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对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和中医药国际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正在制作的国际标准达49项。

“除了与有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络、组织开展合作,ISO/TC 249秘书处牵头多次举办了主题为‘寻求共识、共建合作’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论坛,邀请中国药典、日本药典、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泰国药典委员会的专家共同参与,分享经验、探讨中草药国际标准的合作模式,寻求共识、建立合作,进一步促进全球中草药标准化工作,提高全球中草药的质量与安全。”徐建光说。

除ISO/TC249之外,上海中医药大学还承担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 11)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这是传统医学第一次进入WHO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象征着传统医学纳入了国际主流医学管理体。2014年12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标准化建设委员会也落户上海中医药大学,负责和参与“世中联”国际标准的发展规划和制定发布工作。目前国际上与中医药相关的3大国际组织:WHO、ISO、WFCMS及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平台都设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自2003年在北京成立以来也先后发布国际组织标准21部。“其中,‘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对照国际标准’系列相继出台,包括中英、中法、中西、中葡、中意、中俄、中匈、中德、中泰,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先后有不少国家行业机构签名采用,世界各地的一些中医药教育机构将其逐步用于教学,对在世界各地传承中医药学术,提高推广运用中医药技术的准确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