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印象很是深刻: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永远在发脾气,那是因为除了发脾气,他们和这个世界,并没有锻炼出别的交流方式。她并不知道除了发脾气,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同样一件事。
今天文中介绍的咨询故事里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而她不知道的事情还有:自己这样情绪失控的行为已经给女儿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
母女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将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关系之一,前提是双方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做到情绪平和。希望今天的故事能给到需要的人一些启发和力量。
一位抑郁症患者第三次来到诊室,带来了一篇日记,记录着如下内容:
“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不做你的女儿,我根本感受不到正常家庭的样子。你也不用再拿死来做最后的威胁,因为你死了,我不会有一丝的不愉悦。我带着从小到大无数的痛楚努力前进,你却仍旧在歇斯底里的批评,拿你所谓的母爱来干涉别人的生活。你怎么就那么见不得别人幸福。”
看着眼前这位瘦弱不堪、面容憔悴的女孩,我不免有些心疼。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她对母亲有如此大的怨恨......
咨询中,她对我谈及了她的家人:她的父母都是教师,父亲不善言辞,在她童年里甚至搜罗不到关于父亲的美好画面;母亲永远是担忧的,歇斯底里的,会因为各种的事情和父亲不停的争吵,哭哭啼啼。
在她12岁月经初潮前和妈妈吵架,妈妈暴打了她,之后每次月经前她都会情绪不稳,频频出现失控甚至出现极端的想法。高考前她学习的唯一动力就是离开家。上大学后,每次回家拿学费都会被数落一番,母亲会不停的抱怨“省吃俭用养你这样一只白眼狼”。
当我问她“你觉得你爸妈身上哪些是让你认同的?”
她迟疑了许久对我说:“其实我知道她们是爱我的。因为我妈妈的强势和努力,爸爸的省吃俭用,我们的家境还不错,父母在自己的领域里也小有成就。他们虽然一直批评我乱花钱,却总是在我需要时拿出一大笔钱……可是愤怒时,我就会想到她们所有的不好,恨她们”。
通过这两段差异明显的叙述,她父母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渐出轮廓:一位成长中印象模糊,不善言辞的爸爸,一位强势、敏感,经常情绪失控的母亲。而她,则是一位继承了妈妈的特质、被情绪控制、会出现极端憎恨母亲想法的女儿。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居于弱势的总是只能向比他更弱势的群体发泄怒火,在家庭中,最弱小的孩子往往就成为了这种坏情绪的“牺牲品”。
长大后的女儿不断体验因情绪失控带来的糟糕经历,憎恨母亲,憎恨那个不能接受的自己——那个继承了母亲情绪失控特质的自己,于是引发了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发作。
儿童教育中,情绪管理是首要的一课。孩子的感受性要强于成人十倍,而且孩子具有极高的模仿力。当你绞尽脑汁的去试图培养一个懂事的、高情商的孩子,不妨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以身作则。
情绪管理不等于压抑情绪,把自己装上坚硬的外壳。不等于波澜不惊,处处淡定。情绪管理的本质其实是在理解和完全接纳自己情绪的前提下,依旧能够用理性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我们可以从如下的步骤做情绪的4s管理:Stop and slow down
当情绪来临,在即将产生冲动破坏行为的时刻,首先要让自己停下来,然后慢下来。去觉察此刻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愤怒、悲伤、后悔、恐惧还是焦虑等)感受的程度是怎样?伴随的身体感受是什么?(具体的部位、性质,强度)。你此刻的想法是什么?
Sitting with your suffering
情绪无好坏,愤怒和悲伤并不都是负面的,只是机体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总不能说我被当头一棒,我的愤怒情绪是消极的是负面的。不要去排斥你的情绪,面对、理解、聆听,接纳它。学会与之相处,做情绪的朋友。对自己说“我的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
Search the meaning of your suffering
每种情绪的背后都承担着相应的功能,帮助我们理解内心的需求。我渴望被拥抱、渴望获得爱,渴望获得安全感等。“愤怒和生气”是一种可以给我们力量改变什么的情绪,可以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悲伤”往往源于“失去”,是一种能带动人思考的反应,让我们更好的从失去中取得智慧,从而珍惜眼前的拥有……要试着去寻找情绪的积极意义。
情绪管理不是一门很快就能具备的能力。掌握这个技术大概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人类的大脑具有惊人可塑性,通过学习可以重塑情绪神经回路,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但是用两年的努力,可以换回心境的平和、慈祥的母亲、孝顺的孩子、温暖的家庭,这份努力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