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特殊技能,它能让你说服教授把课从上午调到下午,能让你在辩解一宗谋杀案时振振有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mberg)称之为“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斯滕伯格的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这种技能更像是一种程序化概念: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也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种技能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能力:这不是关于如何辩解的知识,而是帮你正确了解形势从而获得你想得到东西的知识。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与智商测试所考查的逻辑分析能力完全不同的能力。用技术术语来说,就是普通智力与实践智力“相互垂直”:一方存在不代表另一方也存在。你可能有很高的逻辑分析能力,却缺乏实践智力,也有可能有很高的实践智力却没什么逻辑分析能力,或者——如同奥本海默一样幸运——这两种能力都很强。
实践智力从何而来呢?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逻辑能力从哪儿来,逻辑能力起码一部分来自基因。有人6个月开始说话,3岁自学阅读,这是天生的能力。智商测试所测量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天生的能力。但是,社交常识是门学问,是一系列可以习得的技能。我们获得这类技能的场所是家庭。也许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出自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Arnette Lareau)。几年前拉里奥的科研小组对三年级学生开展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这些学生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既有来自富裕家庭的也有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而拉里奥最终选定了12个家庭。拉里奥和她的研究小组对每个家庭都进行了不下20次的走访。为力求真实表现,她要求受访者就当调查人员不存在。研究人员一手拿着录音机,一手拿着做记录的本子,跟着这些家庭去教堂做礼拜,看球赛,或是去诊所就医。
你可能会想,如果花了那么长时间观察12户人家,肯定会发现12个家庭有着12种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严格;对孩子宽松;常与孩子互动;在孩子面前权威持重等。然而,拉里奥的发现却与你能想象到的大相径庭。这些家庭中只存在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这两种不同方式是通过阶级状况划分的。家境富裕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一种方式,家境贫寒的父母对待孩子则是另一种方式。家境富裕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一刻也不能闲着,让孩子穿梭于各项活动之间,并听取孩子对老师、教练或是队友的评价。拉里奥跟踪的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夏天参加了一支棒球队、两支足球队、一支游泳队,还有一支篮球队,并且同时在管弦乐队和钢琴班学习。
而在穷人家的孩子的生活中完全没有这种紧张的时间安排,他们的活动不会是每周两次足球训练,而是和亲戚或者邻居的孩子在外面玩耍。蓝领父母们认为孩子们的活动是成人世界之外的活动,无足轻重。而这一观念也造成了他们对待孩子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孩子在可塑性很强的关键时期,什么样的教育设计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现在你还为实践智慧从哪里来疑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