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传(五):大器晚成,他被后世尊称为“针灸鼻祖”

作者:阿是文化 2017-10-16阅读:5202次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针灸更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医精华。

从伏羲“尝百草而制九针”开始,针灸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如今已经在全球有了超过30万持照医师,被183个国家和地区认可。

实际上,传承使用至今针灸理论体系到了西晋时期才真正形成。

奠定了针灸理论体系的“针灸鼻祖”,就是魏晋名医——皇甫谧

名医传(五):大器晚成,他被后世尊称为“针灸鼻祖”

皇甫谧像

皇甫谧(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

皇甫谧生母早逝,虽为名臣之后但也难阻家族到他这一辈时已经没落的现实。皇甫谧幼年时被过继到了叔父家,平日里由叔母任氏打点生活起居。也正因如此,皇甫谧与他的叔母关系非常亲密。

皇甫谧儿时顽劣,别人都认为皇甫谧是个“痴儿”。某次,皇甫谧和自己的损友在村中调皮,被同村人告诉了他的叔母。叔母痛心疾首,将皇甫谧叫到面前来训斥:

“……《孝经》云‘三牲之养,尤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

叔母声泪俱下的教诲让皇甫谧如梦方醒,于是他立志要出人头地以报叔母的养育之恩。他拜乡里有名的学者为师,一开始学者不愿教他,但看他确实一心求学,才同意收徒。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手不释卷,村里人给他的称呼也从“痴儿”变成了“书痴”。

名医传(五):大器晚成,他被后世尊称为“针灸鼻祖”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勤于治学,同时天资聪颖,很快就成了有名的学者。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击败吴、蜀,初平天下,左思历经十年所著的《三都赋》也在此时横空出世。

皇甫谧读过这篇奇文后赞不绝口,遂提笔为《三都赋》写下了一篇序文。

左思的正文配上皇甫谧的序文,让《三都赋》一时间成为洛阳城里最炙手可热的文学作品。在印刷术尚未得到广泛使用的西晋,洛阳的文人墨客们争相购买纸张传抄这篇旷世大作。

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来历。

名医传(五):大器晚成,他被后世尊称为“针灸鼻祖”

洛阳纸贵

皇甫谧除了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医学上亦有大作为,而后世中医之所以被称为“中医鼻祖”,则是因为他所编写的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之所以钻研医术,与他人过中年后的几次遭遇有关:他40岁因得中风导致半身不遂,54岁时又因误食“寒食散”差点一命呜呼。这些遭遇,让皇甫谧深刻了解了发展医学的重要性。

皇甫谧彻读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本中医著作,将内容精炼整理,并加入了自身的实践经验,《针灸甲乙经》得以著成。

《针灸甲乙经》收录了349个穴位名称,明确了各个穴位的名称、归经和部位,记载了上百种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名医传(五):大器晚成,他被后世尊称为“针灸鼻祖”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从开始著作到成书刊发,走过了28年,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超过50岁的年代,皇甫谧几乎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编写《针灸甲乙经》上。

公元6世纪,《针灸甲乙经》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腧穴定位第一次走出国门;公元1027年,“宋天圣铜人”铸成,针灸第一次有了来自官方的腧穴定位统一标准;2017年1月18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了一尊针灸铜人,这一针灸文化的标志性造物第一次以国礼的身份站上世界舞台。

皇甫谧,这位大器晚成的“针灸鼻祖”,转动了中医文化“走出去”的第一个齿轮,让世界得以在如今体会中医文化的巨大魅力。